当前日期: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成大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筹))
文章详情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新闻

师生齐“创”硕果闪耀-我校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亮点项目展示

来源:成都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发布日期:2022-10-10 浏览数: 【打印】 【关闭】【收藏本页】

    2022年9月30日第460期,《成都大学报》以《师生齐“创”硕果闪耀-我校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亮点项目展示》为标题,专题报道了我校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亮点项目。原文链接:http://cddxb.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3969565。原文如下:
    项目挖掘、技术研判、深度打磨、赛道分析、表达训练……历时8个多月,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实现项目精准化深度辅导。在四川省教育厅等单位举办的第八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全省134所高校26.8万支团队参赛,我校4721支团队报名参赛,25支团队晋级省级决赛,6支团队进入省级金奖序列,4支团队进入国家级铜奖序列。本版将参赛亮点项目相关情况刊载于后,以飨读者。

提高药物产量 实现乡村振兴

    为响应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本项目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平台,解决革命老区阿坝州经济落后、道地药材川贝母、羌活种质混乱、农户种植水平低等长期存在的痛点,通过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建立育苗基地并推广种植、与中药材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团队的科研成果更好转化为乡村振兴优秀成果。突破了杜鹃兰、独蒜兰种子缺乏胚乳无法自主萌发,人工种植技术落后的痛点问题,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杜鹃兰、独蒜兰种植基地,大幅提高种植农户的年收入。

    团队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使四种高山濒危药材的种子萌发率提高10倍以上,生长周期缩短1年以上,药材产量提高15%以上。研究成果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行业专家评定一致认为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团队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完成技术规程20项,发表论文4篇,建立年产千万株的育苗工厂、国内最大的杜鹃兰和独蒜兰种植基地、建立首个“川贝1号”良种示范繁育基地。十年来,振兴乡村成果显著,已为高山偏远地区的种植企业和农民提供了优质种苗2411亩,辐射带动就业人数3000余人,新增年产值超过1000余万,增加农民的收入1.3万元/年/户。


持之以恒  全力备赛


    “大学生创新创业对项目的综合应用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要求高,参赛项目的选题显得非常重要,注重项目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做到产教融合与学以致用。结合多年的积淀,最终选定了高山濒危药用植物快速生产及乡村振兴这个项目。”项目指导教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王跃华教授说。

    选定研究方向之后,立马着手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于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等学院共15名同学。负责人是药学院的覃顺旺同学。到实地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考察是项目成员的常态,翻高山,越密林,只有持续跟踪研究药物植物生长状况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经常冒雨,一路泥泞,实地考察相关珍贵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王跃华教授说,“在指导学生团队过程中,要重视同学们在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的互补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各团队成员的协同作用,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在备赛中,项目成员相互协作,覃顺旺同学把控计划书和PPT的方向,胡彧同学负责细节的完善,石鑫同学负责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在9月冲击省级金奖的项目辅导中,“财务方面要更细化一些,要突出红旅赛道的特色与亮点。”在商业计划书和PPT的制作方面,专家们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及时而高效。

    在为国赛冲银的前一个星期,有专家指出红色元素尚需进一步凸显,时间紧迫,王跃华教授第一时间赶来帮助参赛学生梳理项目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以最好的姿态展示自己团队的风貌和成果。王跃华教授和同学们一起修改计划书,指导项目组用更专业、简洁的语言陈述,让项目成员比热情更有激情。在8月4日的省级金奖争夺赛中,覃顺旺同学娓娓道来,专业而清晰的表达打动了评委,项目一举夺魁,成功获得省级金奖并进入总决赛。


再接再厉 不断超越


    团队成员很庆幸有机会参与项目,付出的汗水结出的果实。项目成员都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练就真实本领,为成都大学更大的荣誉而战。项目参加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1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赛立项2项,已顺利结题1项。

    从不放弃,坚持到底。覃顺旺说,“这是一个自主创新、勇于探寻的平台。在“互联网+”赛中,团队成员们有效沟通,各尽其职,协作配合,才能做出好的结果。”团队成员相互鼓励,在完成项目中磨炼意志。未来,项目组将持续深耕高山濒危药用植物快速生产的相关难题,坚忍不拔地拼搏,力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继续在高山药用植物人工繁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开发熊猫旅游平台  推广熊猫旅游文化

    熊猫是成都的特色,是成都一张靓丽的名片。如何把熊猫旅游做大做强?怎样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把熊猫旅游推广出去?这种想法一直在赵之铭等同学心中萦绕。以“互联网+”的方式推广熊猫文化,有益于传统文化品牌更有效地传播给C端大众。当前中国大熊猫虽然知名,但一系列本土衍生成果文化赋能效果尚需加强,因此中国必须拥有一个变现能力较强的熊猫衍生产品,熊猫星球项目由此展开。

    2021年年底,项目组确定以“熊猫旅游”为项目主题,开展“互联网+”竞赛项目推动,项目的预期成果是做成一个类似于“天猫”的熊猫旅游平台项目,为游客打造出了“看熊猫基地、娱熊猫冒险、吃熊猫美食、住熊猫酒店、坐熊猫专车、购熊猫文创”一站式旅游服务,同时拥有“熊猫剧本解密旅游”、“特色线路定制”、“云养熊猫”等特色引流活动。


专心致志   研发熊猫衍生产品


    熊猫旅游项目组一共由13人组成,由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练红宇教授担任指导教师,何仪等12名同学参与。

    练红宇带领邢文文等同学先后深入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地调研大成都范围内的熊猫文创店、熊猫旅游场景;项目组成员纪泽等开发项目软件+小程序、设计并生产IP实体人偶、将特色旅游玩法程序化,徐婷等成员先后创作特色玩法的3套游戏剧本。

    “今年1月,项目孵化选拔和期末考试撞车。被迫续航40+小时,通宵做PPT、梳理项目内容、准备4门期末考试,选拔当天上午考完2门、下午考试结束迅速到双创学院进行路演答辩。”项目负责人赵之铭说,“当除夕夜收到突围成功的通知,项目获得了第一笔孵化资金,那时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4月到6月是备赛的黄金期,项目组在成大花园租房,集中精力攻关项目。项目缺少一个全套的产品价位表,为此,蔡漫等同学核算各项成本、对市面上6类近上百个竞品进行价格分析,忙了一个通宵,终于解决了主营产品报价不清晰的问题。

    在培训开始前,项目主要在强化项目内核方面着手,得到某院士的支持和帮助,先后成功申请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项目与成都旅游景区协会、成都市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知名文创品牌名堂文创商谈合作,为开拓项目市场铺平道路。

    6月以来,项目组紧跟培训课程,逐步细化优化。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烈指出要将项目呈现侧重于“平台的优越性”,要清晰地阐明“产品成套、商家集群、景区联动”,项目组及时修改相关内容。

    “注意语气停顿,要凸显大熊猫文化旅游引领者的特色。”比赛前一天,成都电视台专业老师对项目组讲稿进一步优化,在项目陈述中,项目组成竹在胸。8月4日是项目路演的日子,练红宇和赵之铭同学准备比赛。“平心静气,思想放空,正常发挥就好”赵之铭调整到最佳状态,讲解PPT时娓娓道来、举止自然,回答流利干脆。“讲解和答辩已是比较理想化。第15个答辩,分数84.7,熊猫星球暂位列第三。”


永不停歇 持续优化熊猫旅游平台


    熊猫星球项目历时近8个月,一路走来,团队受益专家们的指导和点拨。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们为熊猫星球的发展指明了一条“高速公路”。此次比赛的锤炼,让成员对于就业、产业领域的认识更为深刻,同时表达、设计等专业能力长进明显。

    熊猫星球,永不停歇。未来,项目组将着手程序优化与推广,特色引流活动丰满。熊猫星球项目经过双创学院的培育、创业赛事的锤炼,为未来进一步远景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未来,项目组致力于能代表学校晋级国赛,代表文旅界推出一个高质量的文创项目,继续参加“互联网+”赛事,推动熊猫星球项目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研发新能源材料 助力节能减排

    在本次“互联网+”大赛中,机械工程学院赵虔老师所带领的新能源电池团队以新能源“千锂 马”-超长续航的电动农机领航者、“油”中取碳,“锂”享未来-“双碳”时代绿色新能源开拓者、“轮”到“锂”了-废弃轮胎资源化再利用新工艺、“膜”拳擦掌,决胜千“锂”-新能源电池隔膜领跑者共四项作品参赛,项目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和隔膜材料,共获得一个省金、两个省银、一个省铜的好成绩。

    基于对乡村振兴和绿色农业的思考,“千锂马”项目负责人何斌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研制出一种超长续航、长久稳定运行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能够在电动农机领域大规模应用;“轮”到“锂”了项目负责人杨留超对废弃轮胎的回收利用展开研究,将其制备成硫掺杂的碳纳米片,并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油”中取碳项目负责人魏蓉芝带领团队利用餐厨废油为原料,通过“固碳”转化技术,研制出一种比表面积大、含氮量高的碳纳米片负极材料,可应用于钠/钾电池。“膜”拳擦掌项目负责人马春蓉针对电池安全问题,通过在PVDF-HFP中掺杂SiC,采用非溶剂致相转化法,研制出了一种热学和力学性能优异的新型电池隔膜,为电池安全保驾护航。项目均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做到了学有所成,研有所用。


团队合力  力克新能源研究难关


    项目组成员来自于材料、测控和国贸等多个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四个团队针对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的行业现状,利用创新技术,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

    从2020年9月起,团队核心成员魏蓉芝、马春蓉、刘燕、程东等同学便加入到了赵虔老师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赵老师带领同学们优化实验工艺,逐步解决了科研中的难题。今年5月开始,团队参加了学校的项目培训课程。在7月初的校赛中,四个小组进行线上路演和答辩,并成功突围进入省赛,其中“油”中取碳,“锂”享未来团队在校级十强争霸赛中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省赛开始前一个月,学校每隔一天便会组织一场培训和路演,赵老师把培训视频录制下来,带领项目组复盘并及时修改提升。赵老师每天都和学生们聚在一起,结合培训专家提出的问题并带领学生们优化。7月31日培训当天,“油”中取碳,“锂”享未来主讲人钟晓洁在答辩环节时,评委专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参赛的PPT和项目商业计划书需要大幅改动,赵老师立刻组织成员开会,团队通宵苦干终于把材料完成。省赛前三天的一次模拟路演,一位资深的专家对项目进行了近四十分钟的答辩提问,主讲的钟晓洁同学根据专家的意见又一次进行复盘,在第二天的路演中,沉着冷静的面对专家的提问,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提升双创能力  推广研究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项目申请了《一种内掺碳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在《科协论坛》、《化学研究与应用》等刊物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赵虔老师积极对接宜宾锂宝、德阳威旭锂电等企业,并达成项目合作协议。在备赛中,团队成员相互帮助,不断磨合,也因此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收获了纯真的友谊。

    从项目成立到参加“互联网+”比赛,团队成员也收益良多。科研成果是从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次的实验得来,要求研究者态度严谨,精益求精。通过比赛的锤炼,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表达、设计等专业能力方面也有提高。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怀抱着一份赤诚之心,在材料性能上不断改进,使得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青春的力量。

舞动先知  服务特高压线路防振决策

    特高压输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应用愈发广泛,线路振动愈发频繁,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对于输电安全尤显重要。现有手段无法提前预测线路振动,行业急需一款高精准振动预测系统。基于行业背景以及研究基础,团队选择了线路振动预测这一主题。

    团队研发的系统能有效解决预测振动不精准的问题,实现提前知晓振动,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振动对线路的破坏;对于新设计的线路,系统可以实际评估其建成后振动频率、幅度等,进一步优化设计,在设计阶段最大程度降低振动发生几率。

    研究团队自建立起就不断探索预测线路振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创建了目前最完整的振动特征数据库,自主开发程序实现了快速建立塔线体系和调用真实气动力数据,通过模拟来精准预测线路的振动及在役金具寿命,为指导线路设计和防振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团结合作  推进项目持续优化


    今年4月,由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蔡萌琦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的竞赛团队全力开展备赛攻关。团队由胡茂明等8名同学组成,成员有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都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有利于在研究中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组建团队后,成员各司其职,查阅文献,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整理已有数据,搭建项目框架……大家都围绕共同目标忙了起来。“线路振动要精确到毫米级,要用一系列数据和事实形象化表述线路振动的危害及产品的应用效果。”蔡老师时刻盯着项目的进展,在项目的关键节点指明方向。团队考虑不周的地方,也总能及时点出,“最近进展明显,特别是对项目细节把握更加深入了,回答问题的重点及技巧越来越明确了。”蔡老师及时鼓励团队成员,积攒信心,指导项目组进一步优化。

    导师团队的指导专业而又及时,有力地将项目推向更高层次。王清远教授启发项目组开展在役金具的疲劳寿命预测;吴启红教授促进产学研转化,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国际顾问陈曦教授分析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前景;中能建正高级专家赵庆斌和团队一起梳理产品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每一次的模拟答辩,专家们打开“聚光灯”,照亮项目隐藏的问题,帮助团队持续优化。

    得益于创新创业学院高质量的培训引导,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以及学院的全力帮助,项目在一次次打磨中走向成熟,在一次次锤炼中走向强大。七月下旬,团队经历了备战省赛的第一次模拟答辩,近三十分钟的问答,竟然让“准备充分”的团队哑口无言。真正的战士无论跌倒多少次也会勇敢地站起来。大家憋着一口气,“预测系统的特点要凸显,问题库要继续拓展,答题要点要仔细调整。”在蔡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团队通宵达旦地优化项目方案,推敲文案的用词和表达。几天后,团队再一次迎接专家的提问,这时的团队应对自如。团队成员信心倍增,顺势助推项目提质增效。

升级预测系统 精准预测线路预测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拓展,也是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团队成员在每一次交流中产生的不同观点,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促使团队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梳理出项目最核心的竞争力,寻找到团队晋级的每一块拼图,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互联网+”大赛的意义在于磨练心性和锻炼能力,发掘团队成员的优势,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成绩总是不吝啬于付出心血的人。团队依托导师的基金项目潜心研究,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银奖等多项成果。团队已和国家电网等多家央企开展多层次合作,将产品运用到多条实际线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成果被院士、杰青等业内专家评价为国际先进。未来,团队将肩负社会责任,不断升级预测系统,把特高压输电线路振动预测做得更加精准。

 

上一篇: 资助育人 以心扶智 |基础医学院开展"阳光点亮生命"主题心理活动

下一篇: 新校园 从“心”开始|基础医学院开展2022级新生心理健康线上主题班会

地址:成都市外东十陵镇成都大学第九教学楼 电话(传真):028-84814359
   版权所有(C) 2021 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 蜀ICP备05006454号    
院长邮箱:109049194@qq.com  书记邮箱:35797977@qq.com

新浪微博

微信订阅号